主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承办: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投资指南招商政策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速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指南》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重点、优化工作机制,“点线面”推进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将《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5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2024—2027年)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中小企业数量近百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94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6家,是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速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结合全市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实现跃升,全市中小企业“触网上云用数赋智”全面拓展,基本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转型发展格局,助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企业转型成效初显——推动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5000家以上,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80%,培育三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50家。

转型模式逐步探索——编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5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化推广10个以上,开展质量管理、产能协同改造,参与“一链一网一平台”建设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

平台应用快速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服务商50家、企业1000家。用活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全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5000家次。

转型氛围加快营造——参与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题活动、培训10场以上,培育企业数字化人才1000人次以上。

到2027年,实现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点线面”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助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企业转型成效显著——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达到15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水平全面达到二级及以上,培育三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00家。

转型模式更加明确——完成“336”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化推广40个以上,参与“一链一网一平台”建设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

平台应用持续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服务商100家、企业5000家。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价值,每年服务中小企业5000家次。

转型氛围更加浓厚——每年常态化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题活动、培训10次以上,培育企业数字化人才5000人次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突破,树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1.推动一批“小灯塔”工厂建设。鼓励有能力、有需求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小灯塔”工厂建设,聚焦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采购供应、售后服务等环节,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部门、跨环节、跨层级的业务集成运作和协同优化,大规模提升生产、经营、创新效率,形成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数字化转型示范。

2.打造三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眼技术突破、研产供销服一体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改造成效突出的企业,打造全面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聚焦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能提升、工艺改进、管理精益等方面实际需求,着眼细分行业、细分环节具有较强特色化、个性化数字化转型模式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研发等具体场景数字化改造成效明显的企业,以场景应用示范推广为目的,打造“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应用示范标杆企业。

3.扎实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摸清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设备改造、产线改造、计划调度、节能环保、安全管控等)、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测试验证、质量管理、运维服务等)、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数字化供应链、智能仓储物流、产业链协同等)、智能管理决策等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改造需求。按照行业共性需求,形成“一行一方案”,系统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实施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模式,分阶段、分重点形成“一企一策”,推动中小企业实施个性化“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有意愿、有能力的区县申报试点城市,积极协调专家、服务商、企业资源,协助区内企业开展系统诊断、调研,形成切实可行的行业实施方案、企业改造方案。

(二)条“线”梳理,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

4.分行业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整合行业力量,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聚焦细分行业特点与发展差异,编制包括转型路径建议、关键转型环节、重点转型场景及典型案例在内的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形成分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图,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5.推动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入“一链一网一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整机+配套”行业,以免费的云化企业管理软件推广为切入点,引导、推动中小企业融入链主企业建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供应链协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柔性化生产、模块化设计等系统建设,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全面支撑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四侧”融通。积极推动“渝链贷”应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6.加速离散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农产品加工、轻纺、消费品等产业链较短、同行业企业转型需求相似的离散型中小企业转型,以细分行业典型企业转型试点为切入点,以试点企业“打样”,其他企业“学样”的方式,推广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模式,实现集群式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企业对细分环节数字化系统的大量相似需求,争取一个或多个服务商集中、低价提供一批高效、优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针对市内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际应用情况较好、有较强行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速实现产品化,推动解决特定环节数字化问题。

(三)全“面”普及,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惠体系。

7.完善市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充分应用平台数据库功能及推广服务能力,推动服务商在平台上线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服务产品,形成标准化“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积极引导服务商加速自有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商平台与市级平台信息交互通道。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揭榜挂帅”建设,形成“市级平台—赋能中心—中小企业”的向下服务和向上数据传递体系。探索引导数字化服务商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打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数据孤岛和生态壁垒。

8.丰富市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产品。积极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上线OA(自动化办公)、财务、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执行系统)等云化企业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采购、知识产权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按照不同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对“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创建细分行业供需适配库。

9.用好用活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个性化需求,充分用好用活区域型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汇聚产、学、研、用领域典型案例、行业专家、通用技术能力等资源,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产品、工艺等自身条件,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助力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10.推动中小企业触网上云用数赋智。鼓励中小企业应用市级平台相关产品,引导中小企业找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应用SaaS化产品,逐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聚焦企业研产供销服等关键业务环节,引导服务商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产品与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一批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产品。

(四)优化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

11.构建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联盟为主的服务体系。建成包含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中小企业代表、金融机构在内的联盟,凝聚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形成政府监管、指导,联盟落实、执行的服务体系。集聚全市数字化转型领域专家、学者和高端技术人才,成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开展专业咨询、技术交流、建设监理、成果评估等工作。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调研,滚动式开展带量采购,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需求。

12.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机构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贴息作用,探索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够、重视不足等情况,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活力。

13.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探索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测评指标和测评指南,根据测评结果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出台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指标体系及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示范项目,提升中小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积极性。有条件的区县以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为基础,针对辖区内企业特色化、个性化需求,编制区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三、优化工作机制

(一)强化协同组织。

各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市经济信息委将适时组织有关机构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各区县要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抓手专人专班推进,形成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合力。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协同,用好市场资源,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做好优质资源和企业需求对接。

(二)强化人才培训。

围绕企业高层转型意识不强的情况,集中一批有意愿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高层,开展优秀企业参观、企业家交流等,提高数字转型意识。围绕企业中层、基层员工对数字化认识不清、技术不强等情况,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开展研学班,提升企业人才技能。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以论坛形式对外发布重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果,提高服务商、企业影响力。

(三)强化政策宣贯。

围绕辖区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方案、市级平台操作方式、标杆企业案例、典型转型做法等对中小企业领导层进行集中宣贯。各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他机构深度参与数字化转型专项服务,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贯、企业人员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活动,引导推动更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有条件的区县要因地制宜推出数字化转型优先措施,在全市层面形成示范。

(四)强化考核评价。

各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基础、能力等进行分行业、分等级排序,拟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清单,分阶段、分批次集中力量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辖区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需求,基于区县产业发展、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情况,编制具有区县产业、区域特色、有较强操作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建立数字化转型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定期梳理综合实施工作情况,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成效。系统收集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模式新颖、有较强带动效应的转型案例,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集。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指数,对区县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工作进行年度评价、排序。


附件:

1.企业数字化转型操作流程图

2.工作指引

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构架图

4.“小灯塔”工厂、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4〕40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4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国发﹝2023﹞11号)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4〕9号)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一)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

1.鼓励外商投资在渝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科技局)

2.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机构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3.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渝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牵头单位:市商务委;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

4.支持已在境内上市的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我市生产。(牵头单位:市药监局)

5.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市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协同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为合作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接收合作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和教师岗位实践。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双向流动,校企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人才团队。(牵头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

(二)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6.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向上争取对接,推动部分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开放。(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7.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及相关实体资产组合式质押融资,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弱”抵质押产品,持续推动知识价值、商业价值、文旅价值等价值系列贷款。(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

8.加快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探索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

(三)拓宽吸引外资渠道

9.加强外商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培育,积极做好政策兑现工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委金融办)

10.外商投资性公司在渝投资设立的企业,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依法享受所得税、关税等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市商务委、重庆市税务局、重庆海关)

11.积极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鼓励外资按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

(四)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

12.发挥市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平台引领作用,加强与东部地区联系协作,探索通过产值、利益等分享机制,加大东部地区外资项目梯度转移承接力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

13.对其他省(区、市)整体性转移至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督。(牵头单位:重庆海关)

(五)完善外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

14.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强化纵向、横向部门联动,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加强在用地、用能、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的要素保障,推动增量项目加速落地、存量项目增资扩股。(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15.出台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政策措施,支持在渝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证交易和跨省跨区绿色电力交易。(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能源局)

二、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

(六)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16.按照财政部明确的政府创新合作采购方式,通过首购订购等措施,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市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开展损害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专项检查整治,依法查处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投诉渠道,适时通报典型案例,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各级政府采购活动。(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17.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加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准制修订工作。(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8.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合作,提高产业协同效率。(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19.探索开展重点领域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

(八)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平等享受支持政策

20.政策制定机关凡出台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必须严格履行自我审查程序。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清理含内外资不合理差别待遇内容的规定及措施。〔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重庆市税务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区县政府)〕

三、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

(九)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

21.依托重庆国际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完善优化国际商事纠纷应对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国际商事纠纷。(牵头单位:市高法院、市司法局)

22.坚决打击通过网络发布、传播虚假不实和侵权信息等侵害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恶意炒作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相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公安局)

23.进一步优化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推动解决涉及多部门事项或政策性、制度性问题。(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十)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24.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提升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质效。(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管局)

25.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根据需要设立知识产权工作站,受理参展产品版权登记申请和举报投诉等,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委)

26.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参加集中带量采购或申报药品和医用耗材挂网时,须自主承诺相关产品不存在违反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情形。对挂网交易采购过程中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会商,互相通报医药产品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切实维护社会公众和权利人合法权益;对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政裁决或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侵权的医药产品不予挂网,对已挂网或已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涉事产品及时采取撤网、取消中选资格等措施制止侵权行为。(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

(十一)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27.坚决打击侵犯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持续组织开展“昆仑”“铁拳”行动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强成渝两地联合执法协作,加大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

28.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优化办案流程,压缩办案时限,提高维权效率。(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十二)规范涉外经贸政策法规制定

29.制定各类涉外经贸政策措施应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听取外商投资企业意见,按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贸易政策合规审查,并合理设置过渡期,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四、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

(十三)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

30.持续优化出入境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相关措施,提升签证通关、国际出行、消费支付等方面便利度,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外籍高管、技术人员等提供“绿色通道”和“急事急办”服务。(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市政府外办、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人行重庆市分行)

31.落实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等便利措施,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外籍高管、技术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推进落实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升级改造和便利化应用。(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32.建立健全沟通渠道,积极对接我国驻重点引资国家或地区使领馆,为跨国公司高管申请签证提供便利。(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政府外办)

(十四)探索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

33.贯彻落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及配套细则,发布相关工作指引,发挥中新数据通道作用,指导和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有序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等工作,促进全市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发展局)

(十五)统筹优化涉外商投资企业执法检查

34.升级完善全市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功能,优化监管对象差异化抽取功能。(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5.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加强多部门涉企执法检查合作,探索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依法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提高执法效能。(牵头单位:各区县政府)

(十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

36.坚持完善市级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畅通外商投资企业联络联系渠道。(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37.完善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建立市级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联动协调机制,强化市、区县两级重点外资项目调度,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全环节服务保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

38.开展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相关专题培训,提供咨询答疑服务,指导企业申领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高质高效为企业签发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牵头单位:市贸促会)

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十七)强化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保障

39.加大重点产业链引资服务力度,用好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外资标志性项目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

40.支持各区县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重点外资项目给予支持。(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十八)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41.积极宣传、解读和精准推送税收政策,细化政策适用范围,明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落实外国投资者境内取得利润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牵头单位:重庆市税务局、市商务委)

(十九)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42.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辅导服务,“点对点”向税费扣缴义务人推送政策提醒信息,帮助外籍个人依规享受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牵头单位:重庆市税务局)

43.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制定申报指引,优化申报材料,提高外资研发中心依规享受税收政策的便利度。(牵头单位:重庆市税务局、市科技局、重庆海关、市商务委)

(二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

44.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规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县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实施配套奖励措施。(牵头单位:各区县政府)

45.对符合条件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前述设备进口的技术和配套件、备件,除相关不予免税目录所列商品外,依法予以免税确认。(牵头单位:重庆海关;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

六、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

(二十一)健全引资工作机制

46.加大重点国别地区、重点行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举办“投资重庆”系列外资招引品牌活动。(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47.鼓励与境外国家或地区建立投资促进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构建投资促进平台。(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二十二)便利境外投资促进工作

48.在出境计划中优先保障重点投资促进团组赴境外开展招商引资、参会参展等活动,加强与境外投资者交流合作。(牵头单位:市政府外办、市商务委、各区县政府)

49.对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相关外方人员申领多次往返商务签证提供便利。(牵头单位:市政府外办)

(二十三)拓展外商投资促进渠道

50.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商务部、中国贸促会驻外经贸和投资促进机构等联络合作,优化全球招商网络,提升海外招商成效。(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贸促会;配合单位:市政府外办)

(二十四)优化外商投资促进评价

51.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注重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防止简单以引资规模和实际到资金额统计数据作为实施考核和奖惩的依据,切实防止外商投资促进“注水”造假和恶性竞争行为。(牵头单位:市商务委)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工作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渝经信融资〔2024〕5号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机关有关处室,有关金融机构: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函〔2023〕196号)要求,为加快推进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助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市经济信息委研究制定了《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工作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已经市经济信息委2024年第6次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3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工作方案(2024—2027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函〔2023〕196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3〕10号)和《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渝委办发〔2023〕13号)精神,加快推进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助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等重要工作部署,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多方联动、创新驱动、风险可控”的原则,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创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模式,发挥核心企业引领作用,通过核心企业信用传导,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大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推动现代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7年,基本建成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融资对接精准高效、融资风险整体可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全市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融资金额突破1000亿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融资产品不低于5个,上链核心企业不低于100家,推动链上企业融资累计不低于200亿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渝链贷”等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大力推进“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建设,支持信用良好、链条成熟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强化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建立政府性、公益性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湖”,完善涉企数据安全保密机制,弱化核心企业关键系统对接要求,按照“对接渠道、标准规范、数据运用”的“三统一”原则,支持核心企业通过数据直联、指定账号上传、定点邮箱传输等方式,共享核心企业供应链交易数据。鼓励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现代产业链服务中心等金融科技企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技术,通过“渝链贷”等数字化应用,实现数据可视、可用、可控且安全、保密,推进数字化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赋能。

(二)全面发挥核心企业融通带动作用。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领军、链主及其重点配套企业,建立核心企业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库内核心企业,实行供应链融资专项授信额度管理。鼓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配套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确权、贸易订单确真、回款账户确定等支持,实现信用传导。鼓励核心企业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减少应收账款确权时间和成本,为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在遵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有关规定前提下,引导核心企业适当开具商业汇票替代应付账款,并及时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票据信息披露平台,准确、完整披露票据承兑信息和承兑人信用信息。

(三)全面推动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存量金融产品,下沉核心企业入围标准,解决信用穿透及传导问题。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与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协同,高效对接核心企业、供应链数据平台,“一链一企一策”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数据确权方式,在遵循数据归集、使用最小化原则前提下,研究制定供应链金融专业信用评级参考模型,探索建立“不需要核心企业确权、不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不强制联通核心企业系统、不增加核心企业责任风险”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融资新模式。

(四)全面畅通多方对接渠道。搭建“政银企”工作推进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一链一网一平台”等试点示范工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常态化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融资需求对接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支持链上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推动中小微企业广泛参与,通过持续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四链融合”巡回对接活动等方式,组织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发布供应链金融产品,引导中小企业上链融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市经济信息委统筹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会商,定期组织人行重庆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等部门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召开工作对接会,交流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政策协同。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市财政局做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制度设计,结合全市风险资金池整合工作,优化调整现有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等资金支持机制,鼓励核心企业参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

(三)加强试点示范。推动先行先试,首批次选择2—3条较成熟、链条较长、核心企业配合度较高的产业链作为切入点,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试点。针对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场宣传动员,抓点连线带面逐步推动更多产业链参与开展供应链融资。

(四)加强评估推广。加大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工作推进力度,开展十大年度示范核心企业、十大优秀供应链金融产品案例、优秀供应链金融合作银行评选工作,对评选结果进行通报表彰。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供应链融资有关政策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氛围。


来源: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

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府发〔2024〕9号


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中国科协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4年3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重庆在推动西部地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就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价值引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统筹协同、共建共享,坚持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坚持数字赋能、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供重庆方案。

坚持立足重庆、联动四川、辐射西部的功能定位。要立足重庆,勇当探路先锋,推动重庆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科普工作成果;要联动四川,推动川渝科普资源和力量优势互补,构建成渝地区大科普格局;要辐射西部,带动西部地区科普工作实现整体跃升,对全国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力争到2027年,西部科普中心基本建成,打造一批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普示范样板、科普理论成果、科普活动品牌、科普人才团队、科普创作平台、科学传播矩阵,科普组织动员能力、理论研究能力、资源聚合能力、示范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7%、保持在西部地区前列。

二、重点举措

(一)推动组建西部科普大联盟。健全西部地区科协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科协轮流担任召集单位,搭建科普工作交流平台,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共同探讨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交流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研究确定联盟重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构建携手同心、协同发展、相互融合的西部地区科普事业共同体。

(二)建设西部科普人才聚集地。实施新时代重庆科普人才培育工程,推动在渝高校设立科普相关专业与课程自主培养人才,依托重点实验室、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等集聚人才,通过举办科普讲解大赛、科普作品评选等赛事活动选拔人才,加大科普人才项目支持力度,拓展科普人才参与活动、提供服务的渠道,支持建设专家科普工作室,培育一批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传媒、科普产品研发等专兼职科普人才。分类组建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专家科普讲师团,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示范组织。加强农村科普人才培养,引导“土专家”“田秀才”和基层“三长”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农业科普服务。结合重庆产业和地域特色实施科普“培训培训者”计划,先期在农村地区开展并示范推广。每年举办“典赞·科普重庆”活动,分领域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健全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科普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三)搭建科普创新研究新平台。支持中国科普研究所与重庆市科协共建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研究中心,策划举办新时代西部地区科普高峰会,定期举办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征文暨理论研讨活动,搭建跨系统、多层次的科普智库交流及科普产业发展合作平台。支持中国科技馆、重庆大学联合打造科普创新实验室,开展原创科普展品、产品研发,推动科教资源、前沿科技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围绕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科普理论及实践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科普决策咨询成果,助力西部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四)完善成渝地区大科普格局。坚持“川渝一盘棋”,推进成渝地区科普工作一体化协同发展。强化科普平台共建,搭建川渝科普大会、川渝科普大讲堂、川渝科普成果展示交流等平台,打造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科普“嘉年华”。强化科普资源共享,推动“科普重庆”与“科普熊猫”、天府科技云等优质资源整合。强化科普活动共办,联合开展全国科普日川渝云联动、科普列车川渝行等活动,共同办好川渝公民科学素质邀请赛。强化毗邻地区共融,通过片区交流、结对合作等形式,协同推进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五)打造区域科普示范样板。以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区县创建活动为载体,打造区域科普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实现“一区一品牌”“一域一特色”。广泛融合社会科普资源,深入开展银龄科普专项行动、科普助力“双减”行动,打造“一老一小”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示范区。在超瞬态实验装置、金凤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及科研平台中突出科普元素,扩大开放时间和范围,优选科教人才资源集中区域打造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产业化示范区。深化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建设,夯实基层科普活动阵地,打造新时代社区科普益民示范区。发挥科技小院、农村科普基地在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围绕农耕文明、生态保护、绿色生产、防灾减灾、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打造科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科教文旅融合示范区。

(六)培育数字科普新范例。对接中国科协“智慧科协2.0”建设,按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加快科协数字化建设,推动科普工作数字化变革。共建共享“科普中国”资源中心,大力发展“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精准落地。推进“科普重庆”应用建设,打造科普资源服务、科普活动赛事组织、科普教育服务、科普志愿服务等应用场景,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赋能。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打造“健康科普365”“不健不散”等品牌科普专栏。

(七)深耕青少年科学教育试验田。推动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优质科技资源面向青少年开放,打造一批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青少年STEAM科创大赛、“智博杯”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等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赛事活动。举办国际青少年创客营活动,打造西部地区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品牌。实施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融合开展青少年科普科幻活动。探索构建青少年科学素养标准,推动西部地区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提升。

(八)创建科普研学试点城市。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引导特色自然景区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自然景观科普馆。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推动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研学基地。举办成渝双城科技雏鹰研学营活动,加强科普研学课程开发,培育科普研学导游队伍、志愿者队伍。串联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开辟亲子教育游、农业科普游、自然科普游、爱国主义教育游、国防教育游、科技夏令营等精品科普研学线路,形成“科普+文旅”研学旅游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将西部科普中心建设作为中国科协与重庆市政府战略合作重点内容。中国科协加强谋划和指导,将西部科普中心建设纳入科普工作有关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帮助协调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支持。重庆市设立工作专班,健全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扎实推进西部科普中心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落实。重庆市科协每年度向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重要事项及时请示报告。

(二)健全支撑保障机制。中国科协全方位支持赋能重庆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积极支持重庆承接中国科协主办的重要活动、赛事,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县、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小院、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重庆市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整合和调动各方面科普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西部科普中心建设。

(三)健全示范推广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评估机制,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全面反映西部科普中心建设的工作成效。及时总结西部科普中心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基层优秀科普工作案例,成熟一批、宣传一批、推广一批,发挥好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4〕2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

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3〕7号),为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立足我市卫星互联网先发优势,坚持强基固本、创新驱动、产业集聚,以通导遥融合应用为引擎,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建设应用、北斗规模应用、遥感融合应用,推动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发展。到2027年,在全国率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导遥深度融合的空天信息服务体系,成功创建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北斗和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先行区,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战略性核心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核心产值500亿元规模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集聚地、应用服务新高地。

二、主要任务

构建“4231”总体架构,围绕卫星互联网产业筑基、北斗规模应用强基以及构建商业遥感星座、创建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4个方面提升基础能力,强化空天信息核心制造业强链补链、空天信息运营服务融合2条产业主线,着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社会民生、西部陆海新通道3个重点领域的空天信息应用,打造1个空天信息产业园,聚力实施10项行动。

(一)卫星互联网产业筑基行动

面向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地面基础设施,构建卫星互联网标准体系,研发空天信息协议产品,推进商业化卫星互联网组建。

1﹒建设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运控中心和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卫星平台及各类载荷长期安全运行管理。建设卫星互联网运营服务平台,为卫星互联网运营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2﹒构建卫星互联网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卫星互联网标准化通用化进程,研究和制定重点领域融合标准,发挥标准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形成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3.研发空天信息协议产品。开展面向行业需求的卫星互联网标准协议和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体制协议、核心算法、测试等技术领域,完成终端侧体制协议、核心算法、测试系统等应用产品的研制开发。

4.鼓励组建商业化卫星互联网。创新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公司积极参与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突破低轨卫星低成本发射技术瓶颈,推动卫星互联网星座快速组建。

专栏1  卫星互联网产业筑基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卫星互联网运营服务平台项目。构建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打通多行业数据接口,加快数据汇聚,挖掘数据要素,开展数据增值服务处理业务,支撑提供系统级行业解决方案。

2.卫星互联网应用标准构建项目。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规划移动通信、物联网、宽带通信三类协议软件开展迭代演进,完成宽窄带和物联网终端协议商用版本的开发、测试验证系统建设、牵头开展产品标准定义,提供差异化产品解决方案,支持卫星互联网终端的规模化应用。

(二)北斗规模应用强基行动

以“技术领先、立足应用、高效可靠、易于扩展”为原则,打造全市时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北斗导航星基和地基增强系统,推进北斗导航多源融合应用。

1.打造时空信息综合运营服务平台。以重庆市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导航数据处理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处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建立全链条数据应用服务,提供面向用户的高可靠、高可用、高精度数据服务。

2.完善北斗导航增强系统。加大北斗导航增强地面网站资源的统筹力度,积极推动其纳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提升北斗基础服务能力。有机融合低轨卫星导航增强能力,开展面向全国的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运营服务,提供覆盖米级到厘米级精度的多种定位服务。

3.制定时空信息应用技术标准规范。开展导航与通信融合一体化信号设计,积极参与标准体系规划建设和导航服务技术标准制定,加大相关标准在国际上的推广力度,促进北斗全球化运营。

专栏2  北斗规模应用强基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中国石油+北斗”地基增强全国“一张网”项目。参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结合中国石油加油站站址以及油气、交通、农业等相关业务,完成“中国石油+北斗”地基增强全国“一张网”建设,形成创新成果。

2﹒智能导航终端研制及制造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北斗应用,开展多源融合导航、智能自主导航、低轨增强导航等技术创新,发展满足多种环境使用需求的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芯片、IMU(惯性测量单元)核心器件、组合导航、多源融合导航终端及导航定位处理软件产品。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终端生产基地,推动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响应实时化。

重大平台

北斗联合创新实验室。组建联合实验室,协同企业、高校完成终端定制和大数据服务应用开发,推动智慧油气、智慧农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助力北斗行业应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商业遥感星座构建行动

建设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提升掩星气象探测运营与数据服务能力,实施遥感大数据应用,向重点行业稳定提供数据产品服务。

1.构建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低轨掩星气象探测星座,打造掩星气象探测运营体系承载平台。探索商业化组网机制,推动星座快速组建。优化掩星数据处理算法,加快推动掩星探测数据向行业增值数据服务转化。

2.研发高可靠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研究突破星地一体化的高可靠数据传输、星地融合海量信息实时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数据传输系统,确保卫星数据完整、准确落地。

3.打造智能化遥感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全市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统筹工作机制,探索遥感商业化应用,为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提供稳定、精准的遥感、气象服务。

专栏3  商业遥感星座构建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掩星气象探测星座。构建掩星气象探测星座,获取一定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尺度下的全球均匀大气遥感数据,实现中低纬度人口稠密区加密的掩星探测及海洋反射探测。

2﹒地面运控及数据中心。建设地面数据接收站及测控站、数据中心,部署地面运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接收卫星遥测数据、探测业务数据和卫星其他辅助数据,对卫星进行监视和控制,实现星座的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

重大平台

1﹒低轨气象星座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低轨气象星座轨道控制等技术攻关,研制掩星探测载荷、星地通信及地面应用系统,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建立成果转化渠道,提供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

2﹒智能化遥感大数据中心。强化全市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统筹共享服务,开展星机地融合海量信息实时处理、多源遥感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攻关,打造遥感数据与智能服务平台,研究制定标准规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向全社会提供遥感数据及智能分析服务。

(四)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创建行动

汇聚优质产业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与优势行业融合,建成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形成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1﹒开展空天信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复杂环境下的天地网络融合应用技术,在制定标准体制协议和核心算法、构建复杂环境应用场景等核心技术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开展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支撑。

2﹒建设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制。打造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开放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效能评估等技术服务,支撑应用技术的快速推广及应用。建设应用成果转化平台,提供产品落地实施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畅通转化。

专栏4  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创建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平台

1﹒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核心龙头企业,围绕复杂环境下天地网络融合应用,建设应用侧协议设计、终端芯片设计开发与验证、模组开发与测试验证、应用场景开发验证等研发平台,支撑协议体制、芯片、模组、终端等核心产品研制,助推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2﹒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形成面向应用系统的模块化快速开发解决方案,促进卫星互联网应用推广;建设开放应用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支撑应用系统智能运行,并为产业链提供数据增值服务;建设应用解决方案效能评估平台,优化应用解决方案,提升应用服务效能。

3﹒卫星互联网应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提供技术转移、市场开拓、技术咨询等系列服务,形成新产品落地实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打通从技术到样机、样机到产品的转化通道,构建新产品成果转化生态链,加快实现创新成果在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发展。

(五)空天信息核心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

结合我市制造业优势,开展系列化火箭、通导遥卫星研发制造,研制空天信息核心芯片、终端,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空天信息终端研发制造自主化和规模化发展。

1﹒研发快速响应火箭。开展不同运载能力的火箭、可移动发射平台、测控地面站的研制,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实现关键部段批量化生产。加大对商业卫星发射控制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培育商业测运控能力。

2﹒整星及有效载荷智能制造。瞄准低轨卫星制造需求,打造超级卫星工厂,研发生产以快速反射镜、太阳电池片、太阳翼驱动机构、星间星地通信设备、推进器及各类遥感载荷为代表的卫星核心部组件。探索面向低成本、批量化生产需求的制造生产管理模式,形成商业化卫星整星制造生产能力。

3﹒空天信息核心芯片模组研制。围绕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物联网和导航增强四大领域,形成谱系化的天地融合通信芯片产品体系。研制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语音、物联网、数据通信、导航增强以及多模融合终端。

专栏5  空天信息核心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智能机动快响运载火箭研发项目。论证大范围机动、多场景快速发射的火箭方案,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在SSO(太阳同步轨道)轨道范围内根据实际运力需求实现火箭快速组合发射。

2﹒机动发射测控平台研发项目。进行集装箱发射平台结构优化。开展关键子系统小型化、便携化、轻量化设计。研发适应多种火箭发射的可移动通用的发射平台。

3﹒天地融合通信芯片研制项目。开展高精度时频估计、高速率物理层调制解调和大规模低延时数据交换等算法研究,开展高效率相控阵芯片、高性能低成本射频芯片、超低功耗物联网芯片、宽带终端芯片等研制,形成谱系化的卫星通信终端芯片研制体系。

4﹒高性能低成本相控天线研制项目。开展高性能低成本相控阵技术研究,突破共口径技术、稀疏阵技术和液晶相控阵技术,实现相控阵终端产品制造高性能、小型化、低成本。

5﹒多模融合终端研制项目。重点突破高性能低成本基带及射频芯片、相控阵天线、通导一体芯片/模组、天地一体多模模组/终端、手机直连卫星方案等产业核心和高价值产品。完成核心芯片的量产,以核心芯片、IP为牵引,初步形成包括IP授权、芯片、模组、终端的多元化产业合作模式。

重大平台

智能快响火箭研发制造基地。掌握机动快速全向发射、任务智能规划、小型化高带宽数据传输、高精度组合导航、智能自动测发、高实时数据驱动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火箭快速发射能力。

(六)空天信息运营服务融合行动

开展空天信息基础运营服务,提供数据增值服务,发展空天信息行业应用,推动空天信息运营服务提质增效,改善我市空天信息产业结构。

1﹒加快开展天地融合的基础网络服务。加快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运营商的天地网络融合建设,研制多模融合终端,依托运营服务平台开展包括语音、物联网、数据的低时延广覆盖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形成全球卫星互联网运营服务根节点。

2﹒提供通导一体的时空信息服务。依托卫星互联网星座、北斗等资源,提供GNSS天基全球监测、导航增强、应急导航等通导一体时空信息服务,拓展北斗系统服务功能。

3﹒创新通导遥融合的空天信息数据增值服务。发挥运营服务根节点优势,建设低空智联网运营服务中心,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展数据增值服务,逐步构建全球运营服务体系。

专栏6  空天信息运营服务融合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平台

1﹒卫星互联网应用开放实验室。构建卫星互联网融合场景仿真技术能力,实现多类型应用场景的快速构建、准确仿真和设计验证。构建卫星互联网融合应用技术能力,支撑卫星互联网在不同领域的快速应用拓展,满足行业应用需求。构建数字化应用服务技术能力,提升应用服务效能和用户体验,实现数据增值。

2﹒卫星5G小基站项目。研制内置卫星互联网信号处理模组的5G小基站,实现卫星互联网信号的快速落地,实现5G终端用户与卫星互联网“无缝连接”,有效解决在公网信号覆盖差、复杂地理及电磁环境等特殊场景下,通信网络快速开通难、通信信号差等问题。

3﹒通导遥融合通信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技术,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提供创新孵化服务,支撑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4﹒低空智联网运营服务中心。基于卫星互联网建设低空智联网运营服务中心,为全市通航/无人机提供空地一体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基于卫星互联网的航空器识别码、运行轨迹、行驶速度、高度等数据汇集管理、融合处理、分发服务;与全市无人机服务平台和空域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通航及无人机有效监管,化解低空开放安全风险,助力重庆成为“空域放得开、无人机管得住、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标杆区域和先进示范区。

(七)智能网联汽车空天信息赋能行动

推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系统的融合,形成天地一体的多样化场景和车载通导应用服务生态,实现“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车载终端前装规模化商业应用。

1﹒卫星互联网车载应用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创建卫星互联网车载应用联盟,构建协同开放的“卫星互联网+5G+北斗”车载应用标准体系,促进卫星通导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推动车载应用测试流程规范化、工程应用标准化、企业合作有序化。

2﹒“卫星互联网+5G+北斗”汽车产品制造。鼓励车企在各车型上标配前装北斗和卫星互联网芯片、模组,研制智能车载终端产品以及智能网联整车产品,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方面实现地面通信网络、卫星互联网、北斗融合车载通导终端规模化应用。

3﹒“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应用场景推广。依托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等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推动卫星互联网、北斗产品进入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路侧设施。

专栏7  智能网联汽车空天信息赋能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卫星互联网车载终端、整车产品研制项目。突破卫星互联网车载共形天线、通导融合终端研制与车机模组集成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卫星互联网车规级芯片、车载终端、测试设备的设计、开发与制造;设计支持卫星互联网功能的整车网络架构及软硬件接口,开发车载功能,构建测试体系,实现卫星互联网车载产品前装规模化应用。

2﹒卫星互联网车载运营服务平台开发项目。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和服务运营模式,开发车企级别和行业级别的运营、监控系统,形成端云一体的多层级、高安全、高效率的服务提供、监管体系。

重大平台

1﹒卫星互联网车载应用创新联盟。融合卫星互联网与车联网技术,研发卫星互联网车载语音通信、导航定位增强、宽带通信等技术原型,攻关车联网服务覆盖范围、服务质量、通导融合、天地网络融合等重点技术难题,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标准、认证体系,推动卫星互联网车载应用落地。

2﹒“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汽车”通导遥融合应用示范区。加速卫星互联网、北斗与地面网络融合,结合人工智能、高精地图、大数据等技术,打造面向多样化场景的天地一体车载通导遥应用服务,构建集技术验证、原型展示和运营体验于一体的示范区。

(八)空天信息社会民生应用示范行动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智能的空天信息综合应用服务能力,开展空天信息社会民生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空天信息高质量应用。

1﹒推广社会民生领域应用。推动卫星互联网、北斗等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空天信息融合技术的服务机器人,培育深度户外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出行等产品和服务。发展基于卫星互联网、北斗的低空经济,拓展无人机巡查、农机装备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发展现代山地农业。

2﹒开展数字化城市治理综合应用。推动空天信息与地面数字融合应用,在智慧城市中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政务数字化能力建设。围绕桥梁、隧道、坝体、危岩等开展灾害监测预警应用。基于通导遥卫星融合技术开展山区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应用,构建火点与水文监测体系。

3.打造明月湖场景融合窗口示范区。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创建明月湖融合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辐射带动能力强、应用关键技术有突破的空天信息综合应用标杆。建设场景融合窗口平台,为多个行业提供定制化数据分析和展示服务,推广空天信息融合应用。

专栏8  空天信息社会民生应用示范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应急公共服务综合应用示范。研制天地融合通信终端,建设基于空天信息的应急管理平台,通过卫星互联网实现公共安全、自然灾害、重大危险源等风险监测与数据汇聚,实现公共安全态势实时全域感知与高效预警、应急防控救援高效协同、灾后快速精准评估等功能。

2﹒资源与环境保障综合应用示范。攻关通导遥数智融合技术,建设天地网络融合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实现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国土空间与环境质量全域实时智能监测。基于卫星互联网建设空中飞行器管控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无人机超视距森林巡检、河道巡河、火点巡防。

3﹒便民服务综合应用示范。加密和升级基于卫星互联网的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强化天气系统监测能力。建设惠民医疗物资无人投送平台,研制通导一体无人机,实现农村区域医疗物资及时精准投送。研制天地网络融合通信终端,实现偏远无人区、景区的通信导航全覆盖,升级重庆旅游体验和养老安全,实现民众有感。

4﹒低空智联网+通航/无人机应用示范。结合重庆市低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基于卫星互联网的通航/无人机飞行监管、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军民融合等典型应用示范,推动通航及无人机产业发展。

重大平台

明月湖融合应用窗口示范中心。在明月湖建设卫星互联网应用先导区展示与体验中心,搭建空天信息融合应用展示通道,建成政府服务、行业应用、民众有感的空天信息生态综合示范区,牵引卫星互联网场景融合创新,推广卫星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扩大产业聚集规模。

(九)西部陆海新通道空天信息互联行动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数智通道建设、物流信息共享、跨境贸易结算等方面推广天地网络融合应用,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组织运营能力。

1﹒提高通信全球化保障能力。依托卫星互联网覆盖全球的通信服务能力,建立全域覆盖、泛在互联的通信基础设施,与海外运营商共同提升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满足全球范围内稳定、高速、低时延的通信需求,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全方位互联互通。

2﹒提高物流全球化监管水平。基于卫星互联网覆盖全球的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等服务,支持基于北斗的智慧港口、智慧枢纽、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提升通关效率及物流网络设施服务能力,支撑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高质量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3﹒提高安全结算全球化支撑能力。研制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相融合的新型支付网络体系及协议标准,探索开发基于卫星互联网、北斗技术的高精度授时等技术产品,推动跨境贸易实现全球无缝实时化服务,开展离岸数据业务试点应用,支撑数字提单等贸易单据互换共享。

专栏9  西部陆海新通道空天信息互联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基于卫星互联网的数智通道建设项目。依托卫星互联网,联合我市重点企业,强化中新(重庆)国际数据通道建设,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勘察、建设、运营提供全域通信保障,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卫星互联网节点网络,打造快速、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

2﹒基于卫星互联网的通道运营平台。基于天地网络融合技术,建设全球通道数据运营平台,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多领域数据安全汇聚与数据高价值全球服务,提升我市国际化影响力。研制基于卫星互联网的通导一体终端、宽窄通信终端,实现船舶、无人机、跨境汽车、跨境铁路的远距离物流全程监管;建设面向全球物流运输的多式联运调度平台,开展通航/无人机飞行监管、低空空域监管、船舶监管、航道监测、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应用服务,实现“铁公水空”高效衔接,实现跨境物流综合运输实时可视、可控、可溯,促进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效、安全运营,保障物资安全。

3﹒基于卫星互联网的长江航运数字基础保障平台。围绕综合立体交通及行业发展要求,通过数字化促进航运各要素均衡发展,提高长江沿江立体交通网整体效益,解决长江数字化存在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船舶动态整体掌握、安全监管高质高效、不安全因素智能防范、应急救助精准高效等目标。

(十)空天信息产业园培育行动

统筹谋划空天信息产业园,对产业园给予专项措施支持,完善高质高效、敏捷开放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1.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发挥两江新区主阵地作用,加快建设重庆数创园,着力打造重庆市卫星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平台载体。研究制定支持重庆数创园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场景+基金+政策”三位一体产业培育模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卫星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根据产业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发展通导遥融合技术产业,聚焦通导遥关键环节,引育芯片、板卡、终端、系统集成等企业主体,打造通导遥融合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2.构建“政产学研资”创新生态。举办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大会,营造发展氛围。建立研发机构、高校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建强合作平台,优化合作环境,形成良性产业生态。组建空天信息产业联盟,发挥龙头牵引作用,聚集产业优势资源,与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区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专栏10  空天信息产业园培育行动重点建设任务

重大项目

1﹒遥感卫星关键部组件生产线。面向卫星通导遥应用,瞄准低轨卫星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需求,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柔性制造超级星工厂,制造以高集成度综合电子系统为代表的核心部组件,提升卫星核心部组件批量生产能力。

2﹒空天信息与高可靠通信实验室。基于5G、6G等技术体制,研究突破空天地高可靠通信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打造空天地高可靠通信系统技术标准体系。

3﹒通导遥融合通信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导航信号感知与信息采集、气象信息反演等,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提供创新服务,支撑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支持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空天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支持打造卫星互联网、北斗等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运营服务平台。对纳入国家北斗系统增强系统的地基增强站给予补贴。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卫星组网。对在渝从事商业火箭(卫星)研发、生产 、发射经营等活动的企业,给予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补贴。(牵头部门:有关区县;配合部门: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二)支持建设空天信息重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整合市内外创新资源,聚焦空天信息核心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符合条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分别给予不超过3亿元、1亿元的资金支持。(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

(三)支持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突破一批空天信息关键核心技术。对龙头企业主导、且立项为市级科技创新类的重大项目,给予每个1000万—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科技型企业和优秀人才团队主导、且符合未来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给予每个100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四)支持制定标准。鼓励优质企业和机构共同组建空天信息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技术、测试和检测等卫星及应用标准制修订。对已发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牵头制修订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20万元资金支持,单个企业每年累计不超过200万元。(牵头部门:市经济信息委;配合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五)支持首台(套)产品研发推广。给予空天信息首台(套)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补助,对同一产品按照不超过实际支付额的20%奖励采购方,不超过实际支付额的10%奖励研制生产方,对同一产品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5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空天信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保费补偿,按照不超过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且实际保险费率不超过3%的上限计算,单个产品年保费补贴不超过500万元。在政府采购中优先支持空天信息首台(套)装备。(牵头部门:市经济信息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六)支持人才引育。支持空天信息企业、科研机构引进海外顶尖人才,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视情况给予个人奖励及配套科研经费。支持空天信息企业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满足条件的给予50万元资助,企业每招收1名全职博士后,给予企业5万元资助,给予每名博士后16万元日常资助。支持市内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空天信息产业相关方向人才联合培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设空天信息专业化学院。(牵头部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

(七)强化金融支持。组建卫星互联网产业基金,推动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培育、重大项目引进和重大科技创新。对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我市科技创新企业,或投资外地科技创新企业并引入我市落户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按投资总额的1%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降低担保费率至0.8%、0.5%,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上限提高到1000万元。强化空天信息企业上市服务,对拟上市重点企业进行支持,根据上市进程分四个阶段给予单户最高800万元奖补。(牵头部门: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

(八)支持融合应用示范。将空天信息融合应用纳入重庆市软件产业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项目需求征集、年度重点软件产品和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征集的重点方向之一,对于成功揭榜、入选的项目和企业按相关规定给予支持。(牵头部门:市经济信息委)

(九)支持打造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聚集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经认定的技术测试认证、真实性检验与仿真实验、空间环境建模、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评测、全球化运营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政策支持。重点培育推动市级空天信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并按相关规定分别给予奖励。(牵头部门:有关区县、市经济信息委)

(十)给予楼宇载体支持。中心城区各区政府按照“拎包入住”的标准打造楼宇空间,参照“满天星”计划给予新入住的空天信息企业租金减免、购房装修、网络通讯、适配评测等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牵头部门:中心城区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经济信息委)


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4〕1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2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助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优质中小企业生成、发展、壮大等环节,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耦合互动,打造优质中小企业孵化生成和成长壮大良好生态,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达到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挂牌培育和托管企业80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15家,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40家,新建数字化车间400个,新增商标有效注册量15万件。

二、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体系

(一)以支撑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着力点精准选种育种。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6条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外引内培进行科技成果选种育种。构建多维度科技成果筛选引入评价体系,精准筛选科技成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研发一批未来产业和当前产业链亟需的科技成果。每年选育高价值科技成果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国资委、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区县政府)〕

(二)以硬核科技企业生成为重点系统选苗育苗。重组升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筹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健全完善“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体系,生成一批硬核初创企业。建立科技型初创企业招引投资基金体系,招引更多符合我市产业生态需求的硬核科技企业。每年引育硬核科技企业1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县政府)

(三)以夯实优质企业基础为牵引广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区县为主体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机制,推动各层级支持政策落实到位,重点扶持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每年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四)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的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迭代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逐步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每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五)以提升产业链把控能力为抓手聚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筛选一批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精准辅导和服务。每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六)以打造国际一流企业为导向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梳理形成市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清单,支持企业加快成长为单项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率国际领先的企业。每年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七)以规模能级跃升为引领合力培育上市企业。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孵化机制,改革企业上市助推机制,支持优质中小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规模能级跃升,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价值高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每年培育制造业上市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重庆证监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三、完善中小企业培育体系

(一)实施科技赋智行动

1.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推进“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转化激励机制,构建多元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

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梳理16条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编制产业科技创新图谱,健全“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支持创新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3.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共享。推动川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共同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建立科技创新产品服务供需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其科研团队有效对接。

4.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科技研发风险保障产品和服务,完善研发风险分担机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人行重庆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二)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1.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加快推动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应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引导服务商开通“云服务”平台,满足中小企业低成本数字化转型需求。综合运用“技改专项贷”等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2.加快打造“一链一网一平台”生态。支持领军“链主”等优势企业延链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同步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金融等各环节互联互通。

3.打造一批数智转型标杆。畅通中小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信息沟通渠道,鼓励一批有意愿的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建设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遴选年度示范案例,编制数字化转型典型项目案例集,并加强宣传展示和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人行重庆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三)实施金融助力行动

1.构建区域数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经济·数智金融服务”应用,实现金融服务“一站通办”。完善“大数据+金融”服务机制,对中小企业实施全维度精准“画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数字风控模型和快速审核机制,开发特色产品,提供精准服务。

2.完善信贷融资服务体系。推广“渝链贷”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实施“一链一策一批”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专属产品。开展优化信贷投放专项行动,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资金需求。健全融资增信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建设1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3.完善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体系。依托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为早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国有资本出资的私募基金体系,建立长周期考核、强制跟投和容错免责等市场化机制,满足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4.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出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价。压实区县政府中小企业融资主体责任,将区县普惠金融服务纳入“八张报表”考核体系。

5.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功能,做实“专精特新”专板建设等改革试点。积极做好已上市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鼓励企业扩大再融资,打造一批高市值企业。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人行重庆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重庆证监局,各区县政府)

(四)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行动

1.支持企业专利技术转化应用。完善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服务功能,建立可运营专利资源池,加强专利技术分析,畅通企业与专利团队信息对接渠道,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开展专利转化运营,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

2.支持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攻关与标准研制同部署,鼓励中小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企业标准。

3.支持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形成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售后等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4.支持中小企业打造“金字招牌”。引导中小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指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和路径。培育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机构,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品牌设计、推广、运维支撑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委、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县政府)

(五)实施政府普惠服务提质行动

1.完善企业公共服务机制。加大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优化升级“渝企码”,创新云上、掌上、自助、智能等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与企业精准适配。

2.完善企业市场对接服务机制。持续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四链融合”对接活动,优化“渝企零距离”平台功能。搭建“渝贸全球”平台,举办“渝贸全球”系列展会和贸易促进活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完善企业问题化解机制。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功能,完善企业问题快速响应化解机制。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全覆盖。

4.健全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机制。深入实施《重庆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加强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预警防范,推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建设。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委、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县政府)

(六)实施园区承载提升行动

1.建设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充分利用工业园区、楼宇产业园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载体,打造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初创型中小企业生态家园,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发展空间。

2.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集聚发展,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运营管理机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作用,加强集群公共服务。

3.优化园区功能配套和服务。完善产业园区政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立足主导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推动园区优化行政审批和项目审批服务,力争“办事不出园”。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各区县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各区县政府要重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优质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优化政策体系,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各区县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三)建立中小企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完善重庆优质中小企业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健全中小企业统计运行监测体系,定期分析运行情况。(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统计局,各区县政府)

(四)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扎实做好“中小企业宣传月”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各区县政府)

附件: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目标清单


附件


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目标清单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4

年度目标

2025

年度目标

2027

年度目标

责任单位

1

科技型企业

万家

6

6.7

8.6

市科技局

2

高新技术企业

万家

0.85

1

1.28

市科技局

3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效期内)

4000

4300

5000

市经济信息委

4

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0

60

120

市经济信息委

5

新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4

8

15

市经济信息委

6

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挂牌培育和托管企业

200

400

800

市地方金融管理局

7

独角兽企业

3

7

15

市经济信息委

8

新增制造业上市

企业

5

10

40

市地方金融管理局

市经济信息委

9

新建数字化车间

100

200

400

市经济信息委

10

新增商标有效注册量

万件

4

7.5

15

市知识产权局

来源:市政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关于印发《制造业稳增长稳预期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渝经信规范〔2024〕5号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财政局、税务局,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财政、税务部门,相关单位:

现将《制造业稳增长稳预期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        

2024年2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制造业稳增长稳预期若干政策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原则,着力稳定工业增长、稳住发展预期,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落实结构性减税阶段性降费

1.先进制造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执行期限至2027年12月31日。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5%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期限至2027年12月31日。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2.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政策,单位及个人的缴费比例均为0.5%。将符合条件行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

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3.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对具有发明专利且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先进及以上的新产品,按照认定当年销售收入规模分档给予奖励;对纳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的项目,每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对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制修订的牵头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年累计奖励最高200万元。

4.对获得市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单位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年、2000万元/年的研发补助;对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在我市设立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按最高已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1000万元研发补助。

5.对获得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质量标杆、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创新资质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评估为优秀的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创新资质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三、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6.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满足条件的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单个企业项目每年贴息上限为1000万元,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同一独立法人每年享受“技改专项贷”政策项目限定为1个。对为“技改专项贷”项目提供担保且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的融资担保机构,按不超过实际担保费率的50%给予奖补,单个企业项目担保奖补上限为1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

7.实施领军(链主)企业“鲲鹏”跨越发展和“独角兽”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专项资金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工业企业实际发生技术改造投资后,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至2000万元奖励;对认定有效期内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首次融资,按到位融资金额的0.5%给予独角兽企业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8.支持企业、园区实施节能降碳、节水、清洁生产等领域技改,开展动力电池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对单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的,按不超过设备投入的10%,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9.对智能工厂建设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的10%,择优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对未来工厂建设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的10%,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的10%,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四、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10.支持整车企业布局海外市场,通过“整车+散件组装+本地化运营”等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出口,为布局海外市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检验检测、通关业务办理等方面服务。

11.对电子终端产品分类别实施稳增长政策,助力企业稳订单、育新品,并鼓励在渝布局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产品导入)项目,促进产业链创新。支持产业链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打造算力应用标杆。择优对集成电路投资项目、集成电路企业培育项目、重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12.按照实际设备投资额不超过3%的比例,择优支持先进材料项目建设;根据投入情况给予建设新材料服务平台的企业最高200万元补助;对提供新材料应用场景并首次采用新材料进行试点示范的应用单位,按照材料采购额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五、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

13.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按照不超过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且实际保险费率不超过3%的上限,给予单个产品最高500万元保费补贴。经认定的首台(套)产品,按照最高不超过实际支付额的30%给予奖励,奖励资金最高500万元。

14.加力推进食品及农产品行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支持举办美食工业博览会,开展“爆品”打造和推广活动,对参与相关展会和活动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

15.对重点软件企业、重点软件产品及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绩效奖励,对首版次软件产品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推进软件人才能力培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生态能力建设,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揭榜挂帅”项目,每个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

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及“新星”产业集群

16.对新建及改扩建生物医药服务平台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20%、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研发及生产服务平台按服务收入的3%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17.对高端摩托车新车研发给予单个车型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出口整车企业单个企业最高200万元奖励。

18.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对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予以奖补,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19.对智能山地农机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典型场景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将营业收入和税收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A/B类的制造业企业按规定纳入用电、融资“白名单”管理,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项目。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对具有调峰能力的工业企业给予相应的配气价格政策优惠,降低企业用气成本。

21.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广中期流贷服务方式,力争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等指标纳入银行机构服务制造业监管评价。

22.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数字化应用平台,做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通过线上综合集成和线下专员服务,协同提供“一站式”服务,集成化、链条化、流程化推动企业问题解决。


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渝经信软件〔2024〕7号

 

中心城区各区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2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持续深化《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渝府办〔2022〕21号,以下简称“满天星”行动计划),大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增强软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赋能、赋值、赋智效应,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及对重庆作出的重要讲话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要求,紧抓数字重庆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重要机遇,聚焦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目标,巩固提升产业“主赛道”,加速布局产业“新赛道”,以“育主体、聚人才、优产品、拓场景、树品牌、建生态”为主线,推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地位,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2024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持续提升,新兴领域布局加速落地,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更加突出。全市新增楼宇使用面积80万平方米,新增从业人员10万人,新增软件企业4000家,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力争培育中国软件名园1家、成功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三、重点任务

(一)引育壮大市场主体。中心城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知名软件企业;积极推动头部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推动优质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的生态体系;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剥离信息化业务部门组建软件企业;支持有条件的软件企业挂牌上市。鼓励优势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聚焦工业软件、汽车软件、卫星互联网及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遴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评选发布“满天星”示范企业创建对象名单。分级建立重点软件企业服务调度机制,共同加强“启明星”“北斗星”及“满天星”示范企业培育和精准服务,集约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持续开展市级软件企业50强发布工作,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推动本地汽车、摩托车、智能终端等企业向市内中小企业采购或委托开发软件产品,促进软件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加强市级部门协同及市区联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软件企业参加境外国际知名展会。

(二)构筑软件人才方阵。重点建设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加快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以薪酬待遇为重点,以职业能力、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软件人才评价认证体系。评选发布软件领军人物、杰出软件工程师、杰出软件教师,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出台市级层面软件人才专项政策,吸引更多优秀软件人才和团队来渝、留渝发展。探索建立以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增量、质量等为重点评价标准的软件专项资金奖补机制。动态调整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名单,强化评价考核,打造“满天星”示范性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带动提高人才供给能力。支持中心城区依托“满天星”示范楼宇打造软件人才创新创业社区。加快软件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开展软件领域专场招聘会和高校“双选会”等,强化产才供需对接。

(三)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实施第四批关键软件“揭榜挂帅”项目,力争突破、转化一批优秀关键软件产品。开展重点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征集,建立软件产品(解决方案)推荐目录,推动本市各级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为相关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和试用环境。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重点开展工业软件、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元宇宙等领域的产品(服务)研发。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投入,有效提升现有产品竞争力。组织开展软件赋能行系列活动,持续加大优秀软件产品(服务)的推广力度,强化软件产品(服务)供需对接。指导优秀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名单。

(四)深化应用场景牵引。坚持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由市级分管领导牵头,优化部门协同机制和供需联动路径,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度参与的协同推进体系及全流程协同工作机制。以“数字重庆”建设、国企“智改数转”为契机,从政务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场景入手,定期组织专题对接活动,引导本市软件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遴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优秀场景,重点培育10个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强的标杆场景,探索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场景创新生态和应用示范。

(五)打造品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高质量做好名城创建诊断评估和评审验收等相关工作。支持两江软件园、仙桃数据谷软件园、重庆软件园、重庆软件天地等创建中国软件名园,聚力打造1个在全国范围内极具辨识度和硬核实力的软件产业园。中心城区强化软件产业园(楼宇)的运营管理,引导运营主体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形成让企业“愿意来”到“留得住”的发展格局。强化软件产业园(楼宇)的认定、评价,持续开展“满天星”示范楼宇遴选创建工作,动态调整市级重点软件产业园(楼宇)名单。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重点特色软件产业园(楼宇)。组织符合条件的中心城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消费示范城市等。推动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渝北区加快申报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六)构建良性产业生态。认真落实国家对软件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软件产业领域相关标准,引导企业开展DCMM、ITSS等评估认证工作。支持发展原创软件,实施首版次软件扶持计划,开展首版次软件评估,建立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提升软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重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评价工作。加快建设开源软件代码托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组建项目型开源社区,培育一批高可靠性、高利用率、高下载量的优质开源软件项目,大力培育开源商业化软件企业,加快培育开源软件生态。持续办好中国工业软件大会,鼓励举办开源生态、人工智能等各类特色产业活动,持续营造浓郁发展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全市软件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工作机制,共同解决重大项目招商、人才引育留用、场景开放等关键问题。定期组织召开“满天星”工作经验交流会、专题调研、重点企业座谈会等活动,强化产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和示范企业、示范楼宇引领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切实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围绕“满天星”行动计划研究具体落实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撑。统筹用好市财政专项资金推进“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对入选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的,市级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对入选国家和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斗星”“启明星”企业培育对象、“满天星”示范企业创建对象名单的,市级择优给予奖励。对市级工业软件、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首版次软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等,择优给予政策支持。对纳入软件人才“超级工厂”的运营机构和成员单位,根据工作绩效择优给予奖励。对关键软件“揭榜挂帅”项目持续给予资金支持。探索加强对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北斗规模应用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中心城区要结合实际,出台并严格落实专项政策,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有效。相关区要加强“满天星”行动计划市级奖励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奖励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已设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鼓励软件龙头企业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或参与设立软件投资基金,引导优质项目落户。

(三)完善运行监测。严格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中心城区认真落实数据专人审核制度,提高数据填报质量,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合理。持续强化行业统计调查指导培训,提高运行调度工作实效。依据《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价奖励办法》,高质量开展“满天星”工作的考核评价及动态排名工作,持续营造赛马比拼、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惠企政策、试点示范、国家标准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解读活动,强化政策传导落实。持续加强“满天星”宣传矩阵打造,强化对全市产业优势、优秀企业、品牌产品、投资环境等情况的宣传推广,扩大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区两级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区域产业发展成效、示范楼宇建设、特色园区挂牌、重大项目招商等内容,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来源:市经信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我委研究制定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1215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人工智能(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推动AI技术与服务机器人深度融合,既是AI技术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新星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服务机器人为突破,以智能化、模块化、仿生化为主攻方向,加强要素集聚,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厚植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打造拳头产品,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

二、主要目标

2027年,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器人领域AI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深度走在全国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30项以上、引进培育行业领域知名企业30家以上、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机器人产品30款以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场景30项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加速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算力与大模型两大基础

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按照先利旧、次调度、再升级、后建设原则,融合发展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基础算力。加快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京东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科云从智算中心、商汤智算中心等现有算力资源整合,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来渝发展提供基础算力资源。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超前谋划部署新算力资源,为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模型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支撑、统一运维原则,打造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知识技能平台、人机融合系统的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感知、交互、决策、行动的智力水平。针对服务机器人全模态感知、多轮人机对话、行为运动、自主决策等方面,部署专用大模型,开展模型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提供基本智力支撑。针对各应用场景,部署业务大模型,开展模型调优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精准适应特定应用场景提供智力支撑。针对务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力发育,部署知识技能平台持续为大模型赋能通识知识和行业知识。针对数字孪生、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部署人机融合系统,实现人与机器自然融合,为特定场景的大模型提供人机协同训练。

(二)打造合作、孵化、运营三大平台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生态合作及产业推广平台。整合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以及龙头企业等资源,组建重庆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供需对接等行业服务。搭建服务机器人零部件交易市场,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辐射范围,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迈进。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孵化平台。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打造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全球创新成果捕捉与研判,争取更多AI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来渝转化。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分院,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加快工程开发、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场景应用、工艺改进等能力建设,更好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制造需求,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发挥全市电子制造、机械加工领域产能优势,探索建立服务机器人共享工厂,构建形成服务机器人领域委托设计制造(ODM/贴牌生产(OEM能力,提升服务机器人产品快速响应能力

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行业公共运营服务平台。面向城市治理、清洁服务、物流搬运、医疗康复、居家服务安防巡检等重点领域推进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示范应用,同步搭建公共运营服务示范平台,引入专职运营服务人员、外部专家,开展服务机器人保养、维护、维修等服务,为各服务场景提供更加专业、精准服务和发布基于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平台基于链接服务机器人数据,开展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

(三)建设四类产业集聚区

建设两江新区AI技术创新核心区。发挥两江新区资源汇集优势,聚焦AI及服务机器人原创和前沿技术创新,建设算力基础,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标准检测、成果孵化、融资租赁、展示体验、培训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在打造高端研发总部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实效

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核心区。发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研院所聚集、信息制造业基础优势,增加算力供给,以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为导向,快速提升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适配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

建设中心城区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集聚区。发挥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等中心城区在智能终端产业的既有优势,加快推进传统智能终端产业向AI及服务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发展,丰富产品谱系,积极引育行业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在集聚整机龙头企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上取得实效

建设渝西地区服务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区。发挥璧山区、永川区、江津区等渝西地区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零部件产业的传统优势,加强与重点区域科创资源对接,构建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集群分工格局,在强链补链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

(四)构建六大产品体系

清洁服务机器人。面向商场、酒店、社区等多元场景,以及陆地、水域、高空等区域清洁需求,发展具有自我感知、智能行为规划、智能运动控制等能力的清洁服务机器人,推动在物业保洁市容环卫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物流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商贸物流需求,拓展城市复杂场景即时配送、智能物流柔性拣选、智慧园区运营等应用场景,研制智慧人机协作方案,发展无人配送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无人叉车、AGV智能寻迹搬运机器人、全轮驱动重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推广物流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

医疗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医院、健康社区等建设需求,拓展辅助超声诊断和筛查、影像全自动诊疗、辅助精准定位、远程手术治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发展医工结合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手术、医护、外骨骼等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相关产品应用推广力度。

居家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家庭发展需求,以满足生活需求为目的,发展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家用搬运机器人等多种产品推动机器人在护理陪伴、家庭娱乐休闲家庭安防监控等多种场景的应用鼓励居家服务机器人整机研发,助力相关企业孵化,带动居家服务机器人应用推广。

特种服务机器人。聚焦应急、安防、电力、化工、农业、建造等领域需求,打造安防与救援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成熟产品示范应用,发展危化品巡检机器人、水面/水下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研发、AI通用大模型技术开发、关键零部件攻关和标准制定。聚焦灵巧臂手建模和控制技术、复杂运动控制技术、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视深导航技术等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能发育,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强化机器人AI大模型能力支撑,构建开源开放的机器人AI大模型评测体系和生态,加快AI和人形机器人融合发展。

(五)打造应用示范场景

聚焦数字重庆、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与典型场景,强化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供给,加速推动产业集聚面向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建立常态化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投资建设重点示范项目,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和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场景主题创新活动、创新大赛等,汇聚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解决方案,打造场景创新开放应用高地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展示中心,鼓励企业与用户积极参与体验,开展优秀场景推介,同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鼓励市内各方参与采购。组织召开行业产需对接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加快研发制造与应用深度合作,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加速产业生态集聚

加大优质企业招引力度。聚焦AI赋能、整机制造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招商知识图谱、产业地图,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瞄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拥有独特解决方案的创业团队,推动创新成果在渝转化着力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提升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认证评价、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科创联合体,提升科技创新力,加速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打通线上交易+线下布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通过优势互补、供应链共享、精准营销等措施,提高产品市场渗透性。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服务机器人融资租赁、共享等商业模式,开发维修保养、二手交易与再制造等后市场服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组建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工作专班,统筹推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谋划研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研究出台有助于促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区县结合实际规划布局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合力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地。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统筹市级财政科技、产业等专项资金,加大对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引育、产品研制、载体建设、应用示范等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条件符合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支持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充分应用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三)突出基金引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分期组建百亿元规模的AI及服务机器人基金。基金由市区两级母基金与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出资共同组建,下设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等核心技术,重点扶持技术型初创期企业、成长期企业,推动企业向创新应用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趋势、市场感知、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科学高效决策机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投引作用,带动各类资本支持符合战略方向、有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调动各类资源,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以基金为纽带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夯实人才支撑

全面落实相关人才计划,重点瞄准海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聘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顶级院士、专家作为产业顾问。对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科学家、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予以重奖,加强实验室筹建补贴、人才补贴、家属安置等支持。创新人才认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技术创新成果或产品落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专家、同行、创新主体自主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合作,联合共建人才教育发展中心,加强AI及服务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育。

(五)创新产品推广

整合多方资源,汇集各领域终端用户需求,开展常态化线上对接服务。建立清洁、物流、医疗、居家、特种作业等领域供需对接机制,加速服务机器人应用落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通过短期租赁、共享服务、代运营等方式加强应用推广,催生服务新业态。支持重点产品纳入《重庆市重点鼓励采购产品指导目录》和《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

(六)强化产业监测

研究制定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实施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市区联动定期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企业调研和运行监测,实时跟踪产品研制、项目实施等情况,精准做好企业服务。探索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产业调研,跟踪评估发展效能,精准提供决策建议。

优化数据供给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依托“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推动实现数据可信、可控、可审计的融合应用。面向全市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数据资产质量评估、价值评价等试点,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积极引进数据要素型企业重点培育数源商、数据开发商、数据服务商等多元主体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发展AI服务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迭代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智博会、西洽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博览会等综合性专业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吸引来渝投资。推进国内外权威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峰会与论坛落地重庆,提升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国际影响力。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项目投资与人才引进,做优做强产业发展生态。利用全媒体宣传推介,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形成共同推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来源:市经信委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231218日印发  


主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承办: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电话:+86-023-67862888
传真:+86-023-89018885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65号外经贸大厦9楼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 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版权所有渝ICP备12005872号-9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535号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